作者|周雅
在今年MWC上海的間隙,我們見到了InterDigital副總裁兼無線實驗室負責人Milind Kulkarni。InterDigital在無線通信圈發(fā)展了半個多世紀,是每年MWC在巴塞羅那的??停舜问嵌嗄曛笾胤瞪虾U?。
第一次赴會,Milind講了他的直觀感受:“AI成為了通信的主旋律,從運營商到設備商,無人不談AI,無人不展示AI。”
他的感受,也是整個行業(yè)的縮影。當AI從云端到終端重塑每一個產業(yè)時,通信,這個“連接一切”的底層基礎設施,正站在十字路口,浮現(xiàn)更深層的問題:當我們談論6G時,我們到底在談什么?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與Milind Kulkarni開啟了這場深度對話。Milind本人在無線通信領域駐扎超過30年,親歷了從2G到5G的完整演進,舉手投足間透著對技術的樂觀且嚴謹,為我們揭示了6G背后真正值得深思的本質、挑戰(zhàn)與終極愿景。
InterDigital副總裁兼無線實驗室負責人Milind Kulkarni
時間的齒輪:從5G到6G的路線圖
“2025年是6G發(fā)展的關鍵之年。” Milind開門見山。
這一判斷,源于全球標準化組織緊鑼密鼓的行動。在過去四五年間,InterDigital作為6G Symposium最早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與產學研各方共同推動6G的早期研發(fā)。
當下,ITU正在界定6G的需求,3GPP在3月份召開了6G研討會,在5月份又啟動了6G的專項研究項目,照此進度,Milind預計,業(yè)界到今年年底對6G的范圍將有一個更明朗的共識。
或許多數(shù)人才留意到手機信號格上出現(xiàn)的“5G-A”小標識,怎么突然6G就來了,這條路將如何鋪?Milind的答案將其拆解為兩個維度:一個是時間線,另一個則是技術本身。
從時間線來看,移動通信網(wǎng)絡十年一代,但是在每一代之間,都會有更新版本出爐。這些小的更新并不總會被部署,但它們才是真正的預言家,其所預言的某個新特性,才是撬動哪個新應用、挖掘出哪個新場景的關鍵點。
以5G為例。5G的演進從Release 15-20共有6個階段,前三個階段是5G的上半場,后三個階段是5G的下半場(它被命名為5G-Advanced,即5G-A)。其中,Rel-15和Rel-18,分別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演進,自然有它的關鍵之處。
比如,Rel-15到Rel-17不僅將5G推向市場,還在多個關鍵領域逐步增強了5G并進行了擴展:第一,對5G的商用特性進行改進,例如提升上行業(yè)務信道覆蓋能力和定位精度,降低能耗;第二,拓展了5G的應用場景,比如NR-Light (5G RedCap)、非地面網(wǎng)絡(NTN)等,可用在工業(yè)、可穿戴、物流等場景;第三,探索新方向,比如Rel-17首次探索了5G空口與AI技術的融合。
同理,我們再來看Rel-18到Rel-20。承上之處,它將包含5G到5G-A的演進;啟下之處,它也涵蓋了6G的技術研究。Rel-20的工作將持續(xù)到2027年第二季度,之后6G的規(guī)范化工作將拉開序幕。“Rel-21,將是第一個純粹的6G標準版本,它的發(fā)布時間將在2029-2030年之間。”Milind指出。
從技術本身來看,6G并非憑空而來,而是站在5G肩膀——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和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之上的進化與躍遷。 一些在前代技術播下的種子,將在6G時代開花結果:例如持續(xù)增強的多輸入多輸出(MIMO)天線技術,自3G時代萌芽,將在6G迎來新一輪演進;擴展現(xiàn)實(XR)是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和混合現(xiàn)實(MR)的總稱,起始于5G,將在6G時代得到增強以支持多種模態(tài);同樣始于5G的地面網(wǎng)絡與非地面網(wǎng)絡(NTN)之間的深度融合也將延續(xù);此外,我們在6G也會看到「能效」方面的持續(xù)改進,這一改進始于4G時代為3G系統(tǒng)提供解決方案。。
以上這些演進技術固然重要,但更吸睛的,是將真正定義6G的“新物種”,比如——AI和通信感知一體化(ISAC)。(我們在下文會細講)
Milind說:“3GPP正在深入研究如何在網(wǎng)絡不同層級應用AI。例如,傳統(tǒng)的AI可能會在物理層學習和預測信道性能方面發(fā)揮作用;生成式AI可能有助于核心網(wǎng)絡中的策略學習和生成;代理式AI可以在服務層為應用采取自主行動。毫無疑問,AI的使用將產生大量數(shù)據(jù),并需要對模型進行生命周期管理。這將引發(fā)了一些重要問題,比如誰去訓練模型、用什么數(shù)據(jù)來訓練模型、公司是否會分享模型等,這些問題只為了一個目的,就是在6G時代更有效的、更高效的使用AI。”
5G的反思與6G的瘦身
在探討6G的新能力之前,我們將話題引向一個更現(xiàn)實的問題:我們從5G的部署中學到了什么?
Milind坦言,我們在設計6G時,必須汲取5G的經驗與教訓,而最大的教訓就是——成本!
“許多運營商抱怨,他們?yōu)?G基礎設施投入了巨額資金,卻很難收回成本。”Milind一針見血地指出。盡管5G在消費市場的普及速度很快,但運營商的投資回報率(ROI)似乎并未解決。
因此,6G設計的核心需要遵循一個原則:“我們必須為運營商降低總體擁有成本(TCO),包括資本開支(CAPEX)和運營開支(OPEX)。”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了解,運營商想要什么?根據(jù)InterDigital贊助的TelecomTV《定義6G網(wǎng)絡》 系列報告,基于今年3月份的3GPP 6G研討會上收到的220余份提案,其中分析了30家網(wǎng)絡運營商提交的64份文件,梳理并識別了運營商對于行業(yè)標準化的訴求。他們的優(yōu)先訴求包括:
· 從第一天起,就采用6G獨立(SA)架構,而不是非獨立選項;
· 優(yōu)先考慮可持續(xù)性和能源效率作為設計原則;
· 確保第一天的語音服務支持;
· 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部署選項和功能重疊,來簡化標準化;
· 多RAT頻譜共享(MRSS)被視為一條重要的遷移路徑;
· 一種偏好正在出現(xiàn),是采用5G核心進化方法,而不是設計一個新的6G核心。
除了運營商之外,在通信生態(tài)鏈中,供應商也是關鍵的一環(huán)?!抖x6G網(wǎng)絡》 系列報告同樣梳理了“供應商想要什么”,其中就包括這些心聲:能源效率、明確的AI/ML框架、確保5G的遷移路徑等建議。
綜合這些建議,Milind說,三個維度的“效率”被6G提上日程:
1、提高能效:“我們在設計6G時,第一個要優(yōu)化的就是能效”。
2、提高頻譜效率:必須幫助運營商更高效地利用寶貴的頻譜資源。
3、提高運營效率:通過保持設計的簡潔性并盡可能多地使用自動化來減少運營開銷,將有助于減少運營成本。
換言之,與前幾代相比,大家更重視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精簡部署、降低復雜性、改善能耗表現(xiàn)、開發(fā)“超越通信”的新能力和新商業(yè)模式,這些要素共同驅動6G發(fā)展。
這一切,最終指向了一個顛覆性的設計理念——化繁為簡。
“5G的設計是高度可配置、靈活度極高的,但這最終導致了整個網(wǎng)絡變得異常復雜。” Milind反思道。
所以,6G必須做出改變。“我們需要重新構想6G,不是將其作為一個定制的網(wǎng)絡,而是一個由可互操作組件構成的模塊化系統(tǒng)。”Milind指出,這種轉變,是為了讓網(wǎng)絡更易于擴展,也更加簡化。
這番話的背后,是一個清醒的認知:技術上的“無所不能”,有時恰恰是商業(yè)上的“不能承受之重”。6G若想避免重蹈5G商業(yè)困境的覆轍,就必須從源頭上為網(wǎng)絡“瘦身”,敢于做出果斷、甚至強制性的設計決策。
InterDigital副總裁兼無線實驗室負責人Milind Kulkarni參與MWC上海2025
通感一體化:當網(wǎng)絡長出眼睛和耳朵
如果說“精簡”是6G的務實底色,那么“超越通信”的能力,則是其最激動人心的一抹亮色。這里,通信感知一體化(ISAC)被Milind反復提及。
InterDigital于MWC25巴塞羅納展示的ISAC技術
“一直以來,通信網(wǎng)絡的角色都比較單一,就是傳輸信息。”Milind解釋道,“但在6G時代,網(wǎng)絡中的每一個組件——從你口袋里的手機,到街角的基站——它們的天線,都將扮演雷達的角色。”
通感一體化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想象一下,你的手機發(fā)出信號,在這個房間里,信號碰到我、碰到你、碰到燈,然后反彈回來。”他舉例說道,“通過分析這些回波,系統(tǒng)就能知道房間里物體的精確位置和形態(tài)。”
基于這些感知信息,我們可以構建整個房間、整座工廠、甚至整座城市的“數(shù)字孿生”。
“萬一,某個人不小心摔倒了,” Milind繼續(xù)舉例,“系統(tǒng)可以立刻識別出‘有人跌倒’這個異常事件,并自動向急救中心或他家人發(fā)送求救信號。”
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從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到我們今天的全新應用,ISAC讓網(wǎng)絡從一個被動的“信息管道”,進化成一個主動的“環(huán)境傳感器”。更重要的是,它為運營商開辟了全新的盈利渠道,讓他們終于有機會擺脫“流量管道工”的宿命。
而當AI與ISAC結合,這幅圖景變得更加強大。在今年的巴塞羅那MWC上,InterDigital與是德科技合作,展示了一個“AI驅動的動態(tài)感知系統(tǒng)”。通過創(chuàng)建餐廳里的“射頻數(shù)字孿生(RF Digital Twin)”,并用它訓練AI模型,該系統(tǒng)不僅能檢測到房間里是否有人,還能以約17厘米的精度,實時追蹤這個人的移動軌跡、速度,甚至預測他是站著、行走還是即將跌倒。該技術可以用在諸如:健康風險和危害的實時監(jiān)測、災害情景以及互聯(lián)汽車等各種場景。
InterDigital與是德科技聯(lián)合展示的AI驅動的動態(tài)感知技術
這就是6G“超越通信”的冰山一角。網(wǎng)絡不再僅僅連接你我,它開始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
“AI原生”的6G:是終極答案,還是潘多拉魔盒?
看到這里不難發(fā)現(xiàn),貫穿所有6G討論的核心,始終是AI。業(yè)界有一個普遍的共識:6G必須是一個“AI原生”的網(wǎng)絡。但問題在于,究竟什么是“AI原生”?
“到目前為止,AI原生的6G網(wǎng)絡還沒有業(yè)界公認的定義。”Milind坦言。
但根據(jù)他的理解,AI原生并非某個單一技術,而是一個全新的框架。這個框架的核心,是圍繞“數(shù)據(jù)”進行重構,以允許整個網(wǎng)絡更有效地使用AI。在這個范式中,我們需要將AI視為一種能夠使網(wǎng)絡更高效的工具(AI for 6G),以及網(wǎng)絡中可供AI應用使用的數(shù)據(jù)可用性(6G for AI)。
“AI模型需要海量數(shù)據(jù)進行訓練,而網(wǎng)絡中的感知和應用又會生成海量數(shù)據(jù)。”他指出了問題的關鍵,“我們必須建立一個高效的數(shù)據(jù)管理體系:如何收集、存儲、傳輸和使用這些數(shù)據(jù)?如何讓內部數(shù)據(jù)與外部生態(tài)安全地協(xié)同?”
這些問題,遠比想象中復雜。它涉及到模型的所有權、數(shù)據(jù)集的隱私與共享、訓練的地點與方式……3GPP正在就這些問題進行深度研究,因為只有想清楚這一切,才可能真正設計出一個“AI原生”的新架構。
智能眼鏡的復興之路
當網(wǎng)絡的底層能力發(fā)生質變,上層的應用生態(tài)也將迎來新生。其中,沉浸式體驗(如AR/VR/XR)被寄予厚望。
谷歌眼鏡在十多年前的失敗,與如今在AI大模型加持下的“復活”,似乎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6G的超大帶寬和超低延遲,能否讓智能眼鏡最終成為主流的殺手級應用?
Milind對此有更細致的理解。他認為,我們通?;煜藘煞N不同的技術路徑。
第一種,是真正的“沉浸式體驗”,如VR游戲或觀看體育賽事。 “我們所說的沉浸式,是指你從‘觀看’視頻,到‘走進’視頻之中。”他解釋說。這種體驗,往往涉及到海量的多模態(tài)數(shù)據(jù),如超高清視頻、空間音頻、甚至觸覺反饋,需要從云端下載到本地設備。“因此,它對網(wǎng)絡下行鏈路的能力要求極高。”
第二種,則是以Meta、雷朋為代表的“智能眼鏡”,其核心是“移動AI”。 “當我戴著眼鏡看一幅畫,想知道它的來歷時,我必須將眼前的圖像信息上傳到云端,再從云端接收答案。”他指出,“這個過程,對網(wǎng)絡上行鏈路的能力要求極高。”
隨著這類應用的普及,網(wǎng)絡中上行流量將迎來爆炸式增長。“所以在6G時代,我們將針對「上行能力」進行重點研究,其強度將遠超以往任何一代技術。”
這一“上下行之辯”,精準地揭示了不同應用場景對網(wǎng)絡能力的差異化需求。而根據(jù)InterDigital與Futuresource Consulting聯(lián)合發(fā)布的白皮書預測,到2031年,XR設備出貨量將達到8300萬臺,6G的部署周期將與XR生態(tài)的成熟期完美契合,一個由6G驅動的、擁有1.3億臺設備的XR市場正在向我們走來。
一個“隱形冠軍”的漫長征途
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對話中,Milind的自信與洞察,源于他背后那家擁有超過半個世紀歷史的公司——InterDigital。
InterDigital在德克薩斯州奎特凱建成了全球首個無線電話系統(tǒng)
對于許多中國用戶來說,這個名字可能不如其他友商響亮,但事實上,這家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2年。其創(chuàng)始人甚至在摩托羅拉之前,就開發(fā)出了無線手持電話的原型機。從2G到5G,從TDMA到CDMA,從與諾基亞、三星的技術合作,到收購Technicolor的視頻研發(fā)部門,InterDigital的身影貫穿了整個現(xiàn)代移動通信史。在過去的十年里,InterDigital的創(chuàng)新已經連接并賦能了全球超過80億臺設備。
“我們有什么獨特之處?”Milind總結道,“很少有公司能像我們一樣,在無線、視頻和AI這三個領域都擁有強大的研發(fā)能力。我們三個實驗室密切合作,為整個市場和全球客戶提供解決方案,這也是小米、OPPO、vivo等眾多中國客戶信賴我們的原因。”
從經歷一家公司的漫長歷史,到身為一個技術專家的漫長職業(yè)生涯,Milind見證了技術的無數(shù)次迭代與更迭。我問他,在這漫長的演進中,有什么啟示和永恒不變的真理?
“每一代技術,都站在前一代的肩膀上。”他說,“1G是模擬,2G數(shù)字化了聲音,3G加入了數(shù)據(jù),4G擁抱了視頻,5G更快更好。而6G,將在具備這一切的基礎上,加入感知、AI和沉浸式能力。網(wǎng)絡,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復雜。”
“所以,唯一不變的真理是什么?”
“保持簡潔。” 他的回答毫不猶豫。
“如果我們不保持簡潔,我們將面臨一個龐大到無法運營、無法在全球保持互操作性的復雜巨獸。簡潔,是貫穿始終的真理。”他補充道,“還有一點,就是合作。技術的成功,離不開產業(yè)各方基于共識的、不受過多外部干預的中立合作。”
在對話的最后,我請他展望未來五年希望親手推動實現(xiàn)的愿景。
他的回答,將我們從復雜的技術細節(jié),拉回到了溫暖而具體的生活場景:是讓體育迷身臨其境的沉浸式娛樂;是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受到的泛在連接;是讓自動駕駛汽車更安全的道路;更是守護獨居老人,防止他們意外跌倒或被侵入的智能衛(wèi)士。
“6G帶來的,將遠不止于連接和通信能力的強大,”他總結道,“它帶來的變化,將是全方位的。”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團隊開發(fā)了SPIRAL框架,通過讓AI與自己對弈零和游戲來提升推理能力。實驗顯示,僅訓練AI玩簡單撲克游戲就能讓其數(shù)學推理能力提升8.6%,通用推理提升8.4%,且無需任何數(shù)學題目作為訓練材料。研究發(fā)現(xiàn)游戲中的三種推理模式能成功轉移到數(shù)學解題中,為AI訓練提供了新思路。
同濟大學團隊開發(fā)的GIGA-ToF技術通過融合多幀圖像的"圖結構"信息,創(chuàng)新性地解決了3D相機噪聲問題。該技術利用圖像間的不變幾何關系,結合深度學習和數(shù)學優(yōu)化方法,在合成數(shù)據(jù)集上實現(xiàn)37.9%的精度提升,并在真實設備上展現(xiàn)出色泛化能力,為機器人、AR和自動駕駛等領域提供更可靠的3D視覺解決方案。
伊利諾伊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對比實驗發(fā)現(xiàn),經過強化學習訓練的視覺語言模型雖然表現(xiàn)出"頓悟時刻"現(xiàn)象,但這些自我糾錯行為并不能實際提升推理準確率。研究揭示了AI模型存在"生成-驗證差距",即生成答案的能力強于驗證答案質量的能力,且模型在自我驗證時無法有效利用視覺信息,為AI多模態(tài)推理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MIT等頂尖機構聯(lián)合提出SparseLoRA技術,通過動態(tài)稀疏性實現(xiàn)大語言模型訓練加速1.6倍,計算成本降低2.2倍。該方法使用SVD稀疏性估計器智能選擇重要計算部分,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時顯著提升訓練效率,已在多個任務上驗證有效性。
關注科技創(chuàng)新、技術投資。
以文會友,左手硬核科技,右手浪漫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