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旺
欄目 | 機器人新紀元
8月8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WRC 2025)在北京開幕。
100余款新品發(fā)布,50家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yè)參展,讓今年的大會變得更加“人形化”。
也是在這場大會上,北京經信局正式對外發(fā)布了北京機器人“雙百”成果、具身智能社會實驗計劃,為接下來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yè)化落地在政策上給出了更多資金、場景,以及利好情緒。
不過,在這場人山人海的展會上,更吸睛的還是一眾機器人廠商展出的機器人產品和場景。
例如,宇樹將拳擊機器人搬到了現場,優(yōu)必選展出了人形機器人的群體智能,傅利葉上新了“暖色調”的陪伴人形機器人GR-3……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在具身智能領域連投了七家機器人公司的京東,成了本屆大會的獨家全球戰(zhàn)略合作伙伴,也成了本次大會最大的贏家。
01 3.99萬元起售,宇樹再“卷”人形機器人
如果說展會上誰家的機器人最吸引眼球,那一定是宇樹了。
這次展會上,宇樹再次將展臺布置成了拳擊機器人的格斗場,在層層觀眾圍觀下,站在后排的人都難以看到格斗場上的拳擊機器人選手,只能站在后方通過大屏觀看。
不過,這里要特別一提的是,宇樹格斗機器人其實還不是“主動智能”,依然需要手動遙控,更多是將本體性能挖掘到極限的一款產品。
宇樹科技創(chuàng)始人兼CEO王興興在大會上就此特別指出,“大家看到我們做了格斗機器人,認為我們的機器人更多是在做表演,其實我們的核心目標是讓機器人干活,希望可以做一款通用型的具身機器人,我們在這方面就諸如數據采集上也做了很多工作。”
除了格斗機器人,宇樹此次在大會上還展出了兩款機器人新品:人形機器人Unitree R1和四足機器人Unitree A2。
其中,Unitree R1身高1.21m,整機重量為25kg,全身有24-26自由度,這代以“先運動,再干活”理念研發(fā)的機器人,起售價被宇樹定到了3.99萬元。
據悉,這款產品外觀為客戶留了定制空間,例如可以重新涂裝,定制機器人造型,不過,王興興也指出,“目前這款機器人的量產還沒有搞定,會在稍晚些實現量產、進行發(fā)貨。”
而這樣主打運動能力的小型人形機器人,也將對行業(yè)帶來一波沖擊,同時也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之年的一款關鍵產品。
此外,我們在展館里也隨處可見四處遛彎的機器狗,這其中就不乏有宇樹的機器狗,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宇樹四足機器人現在有了更好的靈活性。
對此,王興興也特別解釋稱,“這是因為宇樹將過去在人形機器人上開發(fā)的靈活動作應用到了四足機器人上,這也讓宇樹的四足機器人有了更高的靈活性。”
02 優(yōu)必選群體智能再升級,構建AI雙循環(huán)
同樣在這一展館中吸引了大量觀眾的,還有優(yōu)必選的展臺,相較于去年將一整條產線搬到現場,這次優(yōu)必選進一步將多臺人形機器人聯動的群體智能系統(tǒng)在現場進行了展示。
優(yōu)必選CBO譚旻在現場告訴我們,“實際工廠環(huán)境非常復雜,僅僅是在一個工廠中就可能有諸如AGV、機械臂等多種不同類型、來自不同廠商的機器人,它們的通信協(xié)議不盡相同,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智慧的網絡來實現這其中所有機器人的通信,并通過多智能體的實時在線和連接實現調度和協(xié)作。”
據悉,優(yōu)必選的群體智能2024年10月首先在比亞迪長沙工廠落地。
此外,優(yōu)必選近日還升級了群體智能系統(tǒng),
通過群腦網絡2.0+智能體技術Co-Agent構建AI雙循環(huán),Walker S2不僅擁有更智慧的大腦,還擁有了端到端“類人眼”雙目立體視覺感知系統(tǒng)。
譚旻還進一步指出,“這樣的群腦網絡2.0+Co-Agent構成的AI雙循環(huán)體系,不僅提升了群體智能的能力涌現,也讓單臺機器人擁有了更強大的自主決策能力。”
也是在這次展會上,優(yōu)必選還特別發(fā)布了一款全尺寸通用輪式人形機器人,Cruzr S2。
據悉,這款采用全對稱機身設計、支持前后屈,可實現0.8m極窄通道原地旋轉±170°,0-0.4m腰部升降設計,能在0-1.8m全空間范圍內搬運15kg重物,具備更強的空間通過及作業(yè)能力。
譚旻向我們透露,“Cruzr S2上半身用的其實是Walker S2的整機結構,并將優(yōu)必選在Walker系列產品上積累的AI能力一并復用到了這款產品中。”
而之所以在有了適合全地形場景的Walker S2后,還會研發(fā)Cruzr S2,譚旻告訴我們,“本質上還是用戶側向我們提出的需求,與此同時,這款產品在大面積平整地面的物流場景,也會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03 引入更多“主動AI”,傅利葉上新陪伴人形機器人
傅利葉在這次展會上,特別亮相的是第三代人形機器人。
這代機器人一個明顯的獨特之處是,親合度更高了,我們在展會現場也看到了這款材質、膚色與現場其他產品形成鮮明對比的人形機器人。
這代人形機器人的研發(fā),實際上來自傅利葉創(chuàng)始人兼CEO顧捷的一個想法——要讓機器人像“伙伴”一樣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于是,更強調“溫度”的傅利葉在第三代人形機器人研發(fā)和設計過程中參考了《超能陸戰(zhàn)隊》中的大白的角色設定,為此,傅利葉還在感知系統(tǒng)、擬人態(tài)設計、可靠性三方面進行了特別考量。
以感知系統(tǒng)為例,傅利葉在及機器人的交互反饋設計中采用了“雙路徑響應機制”:
當機器人接收到單一指令時,GR-3能即時觸發(fā)“快思考”反饋——呼喚時快速轉頭對視,被撫摸時輕晃腦袋回應;
同一指令被多次觸發(fā),GR-3就會啟動“慢思考”模式——由大模型推理引擎理解復雜語義、交互歷史及觸發(fā)特征,生成更自然且適配場景的復合應答。
值得一提的是,當GR-3處于待機模式時,還會時不時還有一些融入環(huán)境的“小動作”,這是傅利葉研發(fā)團隊特別為這代機器人加入的一些淺層設計,為的是讓機器人更擬人化。
不過,即便這款機器人在大會現場受到很多小朋友的圍觀,但GR-3依舊率先被定為到了面向公共服務空間的一款產品。
據顧捷透露,“人形機器人要進入家庭場景,還需要考慮新的規(guī)范、標準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需要未來很長時間才能得到解決。”
04 魔法原子發(fā)布“小人形”,要讓更多人先用上人形機器人
同樣在這次展會上呼聲很高的,還有魔法原子。
魔法原子這次在展臺上開辟了一個演練場景,并將自家多款人形機器人和四足機器人帶到了現場。
我們在現場不僅看到了魔法原子新發(fā)布的工業(yè)四足機器人MagicDog Y1、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小麥,也看到了魔法原子前不久發(fā)布的小型雙足人形機器人MagicBot Z1。
據悉,MagicBot Z1身高約1.4m,體重約40kg,配有10000mAh電池,擁有320°關節(jié)運動范圍,關節(jié)扭矩超130N·m,基于模仿強化學習可以實現1天掌握擬人化全身動作。
魔法原子銷售總監(jiān)田罡告訴我們,“這款注重運動能力的人形機器人產品正式發(fā)布是在7月,與此同時,我們在7月底又發(fā)布了MagicDog,迅速將我們的產品線豐富了起來,這其中的本質是,我們過去一年半一直在打磨我們的關節(jié)模組,關節(jié)模組在機器人整機成本占比高達40%,在將關節(jié)模組打磨好后,握緊就可以快速擴充我們的產品矩陣。”
在機器人極度內卷的2025年,魔法原子也一直在摸索機器人應用市場,“現在還沒有哪個具體的機器人應用場景一定會在短期起量,所以我們需要快速摸排市場。”
這是魔法原子的產品邏輯,也是魔法原子的商業(yè)化思路。
至于包括魔法原子在內的人形機器人整機廠商,在有了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后,為什么還會發(fā)布小型人形機器人?
田罡告訴我們,“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小麥主要是為了工業(yè)和商業(yè)兩大領域服務,身高和體重更適配這些場景,但近半年大家對具身智能和機器人有了更高的認知,我們看到了一些教育機構或場景,對人形機器人表現出了很高的關注,為了進一步降低人形機器人使用門檻,也就有了我們耗時半年研發(fā)的MagicBot Z1。”
當人形機器人的認知度被不斷拉高,人形機器人的教育市場和極客市場邊界被不斷拓寬,原來只有高校實驗室買得起的人形機器人,現在也要讓更多個人極客或教育機構先用上人形機器人,訓練人形機器人原子技能,讓機器人市場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這也就成了MagicBot Z1這類小型人形機器人不斷涌現的一個底層邏輯。
05 數字華夏升級電子皮膚,為人形商用增加想象力
數字華夏仿生技術再升級,為人形商用增加想象力
成立僅一年半的數字華夏,在今年的展會上也有了屬于自己的、更大的展臺。
數字華夏公共關系事業(yè)部總經理吳為告訴我們,“之所以今年有了更大的展臺,是因為我們今年有更多的產品需要向公眾展示,也有了更多產品有商業(yè)化需求。”
吳為口中的更多產品,既包括去年發(fā)布的夏瀾、夏起,也包括今年發(fā)布的星行俠、衛(wèi)小鹿,我們在展臺上也看到了這些產品的最新技術和商業(yè)進展。
首先是夏瀾不僅有了7大類22種表情、裝上了電子皮膚,還擁有了模仿人類表情的能力,夏瀾可以模仿站在她面前的觀眾的表情,進一步降低了恐怖谷效應,實現了更擬人化的表情,不少人在現場與夏瀾進行表情互動玩得不亦樂乎。
據悉,數字華夏已經攻克了“眼球追蹤”和“口型一致”等前沿技術,更強交互能力的新一代夏瀾也即將面市。
吳為告訴我們,"所有人形機器人在進入商業(yè)或家庭場景未來都需要仿生人臉,乃至電子肌肉,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人愿意和人形機器人交互。"
然而,這類具備仿生人臉的人形機器人,目前成本依然是一個瓶頸,不過吳為說,數字華夏已經做好了仿生頭量產的準備,量產后成本就大幅下降。
我們在數字華夏展開上也看到,數字華夏團隊通過為星行俠P01設計了更豐富、可更換的機器人頭部,可更換定制化頭部,也讓星行俠P01得以滿足更多商用場景的個性化需求。
就數字華夏人形機器人的商業(yè)落地情況,吳為告訴我們,"現在數字華夏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在銀行場景落地,正在打通機器人與行內大模型和業(yè)務系統(tǒng),將在銀行場景實現諸如迎賓導覽,乃至儲蓄卡、信用卡開通等業(yè)務,相較于此前的非人形的服務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在這一場景有著交互性優(yōu)勢——更多人會愿意和人形機器人交互。"
這讓金融服務機器人在人形這一形態(tài)下,有了更多可能。
不過,數字華夏的人形機器人不僅僅銀行場景,他們還在現場展示了運營商、能源、教科研、商業(yè)零售場景的應用。
此外,由于為機器人裝上了電子皮膚,機器人能夠精準感知觀眾手部的觸覺和溫度,機器人的手部、臉部等“皮膚”可以像人類一樣細膩地感知壓力、溫度、紋理變化甚至脈搏,這也讓人形機器人未來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例如,讓人形機器人為人類尋診把脈。
06 AI inside機器人,加速具身進化
相較去年,在今年大會現場我們一個明顯的感受是,人形機器人終于不用再被吊起來了,大多數人形機器人都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行走能力。
所以,各大人形機器人團隊都將展臺當成了“演武場”,除了上述幾家典型代表團隊外,我們在現場還看到了:
加速進化將足球比賽搬到了現場,現場不少小朋友圍觀,甚至為機器人球隊加油:
眾擎機器人讓人形機器人在展臺上走秀、跳舞,同樣引起了不少人駐足關注:
此外,諸如北京、上海、浙江、湖北等地的人形機器人創(chuàng)新中心展出了各地的人形機器人產品,以及當地產業(yè)鏈生態(tài),這也成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yè)的獨特之處。
不過,在人形機器人產業(yè)大繁榮的背后,離不開整個產業(yè)基礎設施的爬坡。
以具身智能尤為關鍵的算力平臺為例,我們在現場看到不少展臺展示的產品有“NVIDIA Partner”的字樣,第一批搭載英偉達Jetson Thor具身大模型通用機器人開始涌入市場。
與此同時,我們在現場也看到了國產機器人開發(fā)平臺——RDK的身影。
在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chuàng)新中心展臺上,搭載地瓜機器人S100P智能計算平臺的人形機器人“青龍”,憑借128TOPS端側AI算力,支撐起了VLA端到端模型運行。
用戶只要對著“青龍”發(fā)出一個諸如“將水拿過來”這樣的抓取物品的指令,“青龍”就可以完成語音→視覺→抓取全鏈路閉環(huán)。
恒之未來今年7月在海外平臺上線12小時,就眾籌了百萬美元的爆款智能機器狗Sirius,搭載了擁有5TOPS端側算力的RDK X3 Module作為AI計算平臺,可實現基于語音與視覺的智能交互,讓它能夠帶來如寵物般靈動的情感互動反應,這款產品也在大會上進行了展示。
我們在大會現場也見到了地瓜機器人技術副總裁隋偉博士,作為從自動駕駛領域“跨界”到具身智能領域的技術專家,他告訴我們,“地瓜機器人認為機器人是自動駕駛在技術上的接力和傳承,這之中很多技術是相通的,我們希望可以將在自動駕駛領域多年積累的經驗遷移到機器人領域,其中的難點是具身機器人目前還不夠成熟,數據閉環(huán)和端到端在實際機器人本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
不過,隋偉也特別提到,“人形機器人的價值在于可以適應人類環(huán)境和使用工具,這讓人形機器人產業(yè)未來擁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大會的全球獨家戰(zhàn)略合作伙伴,京東成了本屆大會的最大贏家,大會上不僅隨處可見“買機器人,上京東”的標語,京東還特別推出了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
通過智能機器人產業(yè)加速計劃,京東一方面是想要將京東的大模型帶到具身智能戰(zhàn)場,成為具身機器人大腦的第一順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將京東作為具身機器人的關鍵分銷平臺,在機器人量產之年,構建起機器人的銷售渠道。
2025年,當算力平臺、核心部件、具身大模型的性能不斷爬坡,人形機器人有了更強的運動能力,開始走起來的時候,中國的人形機器人開始走向量產,并與第一批用戶正式見面。
而這,只是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yè)的又一個新的開始。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騰訊ARC實驗室推出AudioStory系統(tǒng),首次實現AI根據復雜指令創(chuàng)作完整長篇音頻故事。該系統(tǒng)結合大語言模型的敘事推理能力與音頻生成技術,通過交錯式推理生成、解耦橋接機制和漸進式訓練,能夠將復雜指令分解為連續(xù)音頻場景并保持整體連貫性。在AudioStory-10K基準測試中表現優(yōu)異,為AI音頻創(chuàng)作開辟新方向。
Meta與特拉維夫大學聯合研發(fā)的VideoJAM技術,通過讓AI同時學習外觀和運動信息,顯著解決了當前視頻生成模型中動作不連貫、違反物理定律的核心問題。該技術僅需添加兩個線性層就能大幅提升運動質量,在多項測試中超越包括Sora在內的商業(yè)模型,為AI視頻生成的實用化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上海AI實驗室發(fā)布OmniAlign-V研究,首次系統(tǒng)性解決多模態(tài)大語言模型人性化對話問題。該研究創(chuàng)建了包含20萬高質量樣本的訓練數據集和MM-AlignBench評測基準,通過創(chuàng)新的數據生成和質量管控方法,讓AI在保持技術能力的同時顯著提升人性化交互水平,為AI價值觀對齊提供了可行技術路徑。
谷歌DeepMind團隊開發(fā)的GraphCast是一個革命性的AI天氣預測模型,能夠在不到一分鐘內完成10天全球天氣預報,準確性超越傳統(tǒng)方法90%的指標。該模型采用圖神經網絡技術,通過學習40年歷史數據掌握天氣變化規(guī)律,在極端天氣預測方面表現卓越,能耗僅為傳統(tǒng)方法的千分之一,為氣象學領域帶來了效率和精度的雙重突破。
關注智造、硬件、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