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春光乍泄,中國自由行市場迎來井噴式增長。在日本的東京、大阪等賞櫻勝地,中國游客隨處可見,自由行人群超過了60%;大陸赴臺灣的自由行人群帶動臺灣百貨業(yè)業(yè)績激增40-60%;泰國旅游局為中國游客專門新添了南邦、夜功等12個自由行城市……
各種數據顯示,自由行火爆!
近日,螞蜂窩旅行網聯合中青旅發(fā)布了《自由行用戶行為分析報告》。報告根據螞蜂窩的旅游大數據,全面分析了2014-2015年中國自由行用戶畫像、自由行市場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85后群體占主導、女性購買力強勁、主題自由行多元化,以及對深度游、當地游需求的增長迅猛,成為中國自由行用戶行為的主要特征。
一、女性強勁的購買力推動自由行發(fā)展
2014 年自由行用戶中,男女占比為4:6。在日韓、港澳臺方面,以購物游為主要目標的女性消費者成為絕對主力。以臺灣為例,過去大陸游客以跟團游為主,購買商品主要有面膜與奶粉,而現在的自由行消費則集中于化妝品、女性服裝與家電等,自由行消費額大幅提升。
二、85 后逐漸成為主力軍
20-35歲人群成為自由行出游的最大消費群體,所占比例高達57%。自由行用戶的年齡均衡化越來越明顯,尤其35-50歲人群增長迅速,已占整體人群25%的比例。不同年齡層用戶對自由行個性化的需求不斷提升,市場需要更多樣化的自由行產品。
三、主題類自由行火熱,收藏成新熱點
螞蜂窩數據顯示,排名前10名的主題類自由行分別是觀光、購物、攝影、美食、收藏、動漫、電影、運動、戶外和繪畫。主題自由行的形態(tài)呈現多元化發(fā)展,收藏旅、動漫等主題自由行備受青睞。
四、國內自由行向境外自由行轉化明顯
2014 年,在國內自由行產品方面,65%的用戶選擇的單價集中在2500-5000 元之間;境外自由行產品方面,35%的用戶選擇的單價主要在 5000-10000 元之間。境外自由行的性價比更高,境外自由行產品和國內自由行產品的價格差距正在不斷縮小,越來越多的自由行用戶更傾向于出境自由行。
五、自由行天數平均增加 2.5 天,深度游趨勢明顯
2013 年,自由行用戶的平均出行天數在9天左右,而2014年則突破了11天,平均增加了2.5 天。自由行用戶個性化、深度旅游需求增長迅速,旅游市場也在不斷向深度游、個性化方向發(fā)展,從而滿足用戶多元化定制的需求。
六、家庭游自由行最青睞臺灣
臺灣、三亞、香港、北京、普吉島則是最受家庭青睞的旅游目的地。自由行用戶出行選擇的國內城市中,廈門、云南最受歡迎,其成熟、豐富的旅游資源深受各年齡層用戶的熱捧。東南亞國家因其距離適中、價錢合適等因素成為出境自由行的優(yōu)選圣地。
七、當地游服務是自由行未來的主流
60% 的自由行用戶除了機票和酒店, 還會選擇其他當地游的附加服務。擁有接送機、 租車、門票和一日游等完善的綜合服務可以提高旅游的良好體驗,增加用戶滿意度。當地游服務產品的進一步豐富和專業(yè)化發(fā)展是未來主流。
根據中國國家旅游局的公開資料,2014年,國內游有超過96%、出境游有約65%的客源不是由旅行社來服務的,在旅游業(yè)3萬億的市場規(guī)模中,自由行潛力巨大。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中國的旅行方式從跟團游、散客游再到自由行,中遠程旅游乃至出境游越來越多。旅游消費持續(xù)旺盛,旅游市場持續(xù)繁榮,國民用于購物、觀光、游覽、休閑娛樂等方面的消費比較均等,大家有錢花、敢花也理性花,這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旅游業(yè)真正走向成熟。
據螞蜂窩旅行網聯合創(chuàng)始人、CEO陳罡介紹,螞蜂窩全站流量的高峰在2013年出現在9月30日——國慶前一天;而2014年變成了9月9日,前提了約20天,錯峰出游的自由行人群增長迅速。陳罡認為,綜合價格、時間、精力等多個因素考慮,通過自由行,人們能夠在跟團游的種種限制與自助游的勞神費力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自由行市場潛力巨大,但滿足用戶需求的自由行產品和服務仍顯匱乏。2014年,螞蜂窩聯合Booking、Agoda等OTA和國內外數百家自由行產品供應商,開始搭建開放式的自由行交易平臺。螞蜂窩希望利用自身在用戶流量、旅游社交以及旅游大數據上的優(yōu)勢,整合優(yōu)質的供應商,減少行業(yè)內同質化的惡性競爭,提升旅游業(yè)自由行產品的整體性價比,讓更多偏好自由行的年輕人走出去、玩起來。
中國的旅游目前正在經歷三種變化:一是“從近到遠”,從國內到東南亞到非洲,甚至南美洲、南極;二是“從淺入深”,從走馬觀花到深度旅行,停留時間越來越長;三是“從跟隨到自主”,即從跟團游到自由行的人群持續(xù)增長。可以預見,自由行將迎來更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
《自由行用戶行為報告》網址:http://www.mafengwo.cn/gonglve/zt-678.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騰訊ARC實驗室推出AudioStory系統,首次實現AI根據復雜指令創(chuàng)作完整長篇音頻故事。該系統結合大語言模型的敘事推理能力與音頻生成技術,通過交錯式推理生成、解耦橋接機制和漸進式訓練,能夠將復雜指令分解為連續(xù)音頻場景并保持整體連貫性。在AudioStory-10K基準測試中表現優(yōu)異,為AI音頻創(chuàng)作開辟新方向。
Meta與特拉維夫大學聯合研發(fā)的VideoJAM技術,通過讓AI同時學習外觀和運動信息,顯著解決了當前視頻生成模型中動作不連貫、違反物理定律的核心問題。該技術僅需添加兩個線性層就能大幅提升運動質量,在多項測試中超越包括Sora在內的商業(yè)模型,為AI視頻生成的實用化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上海AI實驗室發(fā)布OmniAlign-V研究,首次系統性解決多模態(tài)大語言模型人性化對話問題。該研究創(chuàng)建了包含20萬高質量樣本的訓練數據集和MM-AlignBench評測基準,通過創(chuàng)新的數據生成和質量管控方法,讓AI在保持技術能力的同時顯著提升人性化交互水平,為AI價值觀對齊提供了可行技術路徑。
谷歌DeepMind團隊開發(fā)的GraphCast是一個革命性的AI天氣預測模型,能夠在不到一分鐘內完成10天全球天氣預報,準確性超越傳統方法90%的指標。該模型采用圖神經網絡技術,通過學習40年歷史數據掌握天氣變化規(guī)律,在極端天氣預測方面表現卓越,能耗僅為傳統方法的千分之一,為氣象學領域帶來了效率和精度的雙重突破。